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Full Range of Motion的迷思

Full Range of Motion的迷思



深蹲要落到大腿地面成水平, 臥推舉時槓鈴要碰胸口, 引體上升下巴要過單槓, 等等都是練健身常聽見的. 一般說法是Full range-即動作的全活動幅度, 做足比不做足, 更能令肌肉有效生長.

所以為甚麼呢?

比起不知道為甚麼, 為甚麼沒人問為甚麼才是更大問題. 不過筆者對於心理學零認識, 更無意進入, 健身動作倒不妨討論.


動作全幅度不等於肌肉全幅度.

這個題目看圖比較易理解.

這是訓練三頭肌(即手臂後面肌肉)的常見動作:




基本上是手肘屈曲及伸直為一次. 然後我們再看另一張圖:





這個動作也是手肘屈曲及伸直為一次, 分別在於手臂過頭練. 據稱, 過頭練, 會令三頭肌中的長頭會參與較多, 長頭就是在後面突出的一塊, 它的增生對手臂粗度有很大影響, 所以都為一般健身人重視.

三頭肌長頭

 這時候, 明顯但易被忽略的事又出現了, 我們看下圖:



對, 這是剛才第一張圖, 跟過頭的第二張圖比較, 分別就是它沒有過頭. 問題來了, 如果三頭肌的活動幅度有包含過頭, 這個沒有過頭的動作, 又怎會是全幅度呢?

沒錯. 根本就不是.

三頭肌的盡頭分別是: 1. 屈肘+手過頭; 2. 直手 + 手拉到身後.

所以如果沒有過頭再屈肘, 及拉到身後再直手, 就不是三頭肌的全活動幅度. 要將兩個動作加上來才算是全幅度.

所以, 這說明了:

-某動作的全活動幅度; 
-某肌肉的全活動幅度,

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

一個動作即使做足全活動幅度, 也可能就只是肌肉活動幅度的其中一部份. 所以說動作全活動幅度本來就是很有爭議性, 因為做足了動作的全幅度其實也沒有做足肌肉的全幅度.

再者, 動作如臥推舉, 如果我們將槓鈴臥推換成啞鈴. 不會落到胸口被阻住, 啞鈴的活動幅度不是比槓鈴更大嗎? 那麼槓鈴臥推的所謂全幅度, 比較起啞鈴其實又算是甚麼呢?


準備好潛得更深入了嗎?


所以, 動作幅度不等於肌肉幅度, 但這並不代表動作做全幅度不是較好, 我們再看看研究怎樣說:

研究:

研究簡單講, 就一批人做全蹲, 一批做半蹲, 結果是全蹲的效果較佳[1].  但是, 正常半蹲用的重量應該比全蹲重得多, 那多出來的重量會不會令效果比較輕的重蹲好? 原來, 研究中的半蹲參加者就是用10-15%較重的重量, 結果效果也是全蹲較好. 而且不單如此, 研究人員分析肌肉內的負荷, 指出全蹲的參加者肌肉入面的負荷比半蹲為大, 即使舉的較輕[1][2]. 這個結果十分清楚表示全蹲比半蹲優勝.

那, 如果一天做多於一個動作, 一個全幅度+其他半幅度又如果呢?

雖然找不到這麼複雜, 但我找到另一個研究十分有趣. 這個研究[3]中, 一組人做6組全蹲, 另一組人做3組全蹲+3組半蹲.

結果是做{全+半}的人比{淨全蹲}的人的力量增長多出60%[3]. 所以全蹲又未必真的全勝, 這提出了極耐人尋味的可能性.

上面兩個研究都是針對腳, 如果上身又會否一樣呢? 在另一個平板臥推的研究[4], 分了三組人:

1. 全幅度
2. 不是全幅度
3. 全+不全幅度混合

結果三組人力量都有增長, 但增長率無分別. 所以上身又未必是一樣.

最後聽起來, 好像甚麼也不知道似的, 但研究很多時候就是這樣. 除非職業做研究的人, 其他人(包括筆者)要從研究中找出合用的而無視不合用的, 其實超級困難. 反言之, 如有人以專家自居, 然後只靠單一研究為唯一論點, 他很大機會其實甚麼也不知道. 對於這些人討論是浪費時間, 無視便可.



同一動作也有不同活動幅度

臥推舉的全幅度是要槓鈴碰胸口為之指標. 但如果練習者身很厚, 不是會較易碰到胸口嗎? 再加上如果手短, 豈不是更易?

同樣是槓鈴碰到胸口的情況下, 手長再加上身形薄的人, 膊頭角度會比手短的大得多. 所以就算同一動作, 每個人的幅度也不是一樣.



如果手長人跟從了槓鈴碰心口的建議, 臥推時膊頭角度會很大, 膊頭拉扯大了, 就會增加受傷機會. 常常聽到有人練臥推傷膊, 有可能就是因為膊頭活動過大, 承受了過度的拉扯, 長久以後, 自然易傷. 所以比起槓鈴碰心口這個指標, 靠膊頭角度去量度會更合適.

深蹲也是同樣問題, 兩個不同的人, 一起蹲到大腿地面成水平的標準, 隨住腳長短等因素, 兩人上身的傾前角度及姿勢可以相差甚遠, 詳情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深蹲是必需嗎?

再說, 蹲到大腿地面成水平也不是深蹲全幅度. 不做全幅度只落到水平是基於安全理由, 不過腿短的比腿長的更安全就是(可參考->深蹲是必需嗎?). 用安全理由而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人其實很奇怪的.

更更奇怪是, 會有人指出, 動作要做全幅度最有效, 你的深蹲沒有去到大腿成水平, 不行呢~

但深蹲去到大腿成水平根本不是全幅度.

人類與尼馬的全幅度深蹲

同樣地, 引體上升要升到下巴過了單槓也是差不多一回事, 你是長頸族不是超易嗎? 你要考紀律部隊過體能測試沒辦法, 考試規則就是這樣, 但做健身就可免了.

-引體向上下巴要過單槓是體能測試要求
-深蹲大腿過水平是健力比賽要求
-臥推槓鈴要碰到胸口是健力比賽要求

如果不用參加引體上升體能測試, 不打算參加健力比賽, 以上規則, 基本上可以無視.

這篇怎麼這麼多無視

同一手長, 同一幅度, 也有不同力點

這是最後一部份, 同一個活動幅度也可以有不同發力點, 即使是同一個人. 筆者用自己一個人作示範:


動作起點與止點

這是普通的啞鈴二頭臂彎舉, 活動幅度是手肘伸直到屈曲.

這個動作在最底沒有阻力, 只是吊著; 而上到最頂也不是很大阻力, 只是托住. 全幅度中最用力的地方是在中間.

最困難位置在大概90度位置
因為地心吸力, 所以啞鈴的阻力方向永遠是向下. 如果用鋼線做一個相似動作, 效果就會完全不同, 因為鋼線的阻力並非向下而是向後, 所以最困難的位置就不同了.



因為阻力是向後, 所以一開始已經有阻力; 反而上到頂因為跟阻力是同一方向, 所以幾乎不用出力.

同樣為二頭臂彎舉, 用啞鈴時最大的力點是中間, 而鋼線的最大的力點則是近開頭. 兩個動作的活動幅度幾乎是一樣, 但發力點完全不同. 所以即使, 同一個人, 同一活動幅度, 練的也可能不同. 至於沒有太大阻力的位置還要做嗎? 這留待大家自己考慮.

這裡帶出另一點, 傳統健身為甚麼同一組肌肉, 要用不同動作去刺激呢因為一個動作不可能包含一組肌肉的所有活動幅度, 或幅度內所有發力點, 要刺激它的全部角度, 不同動作是必需要的.

就像三頭肌中的過頭及不過頭的動作, 啞鈴及鋼線.

這麼久終於要完了

最後總結

-動作全幅度-不等於-肌肉全幅度
-研究指出全蹲比較好, 如果不做其他動作的話
-同一個動作, 不同人做也可有不同活動幅度.
-同一幅度, 同一個人做, 因器材不同發力點可以不同




References:

草泥馬:
台灣Oia伊亞藝術咖啡館https://www.facebook.com/oiacafe/
P.S. 我去過, 好可愛.

研究s:
[1] http://journals.lww.com/nsca-jscr/Citation/2014/01000/Impact_of_Range_of_Motion_During_Ecologically.32.aspx

[2] https://breakingmuscle.com/fitness/science-says-full-range-of-motion-is-best

[3]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662234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320644

關於作者:
筆者關於筆者
























私人教練Frank Choi, 自由身健身教練.

開始接觸健身是傳統式鐵館, 成為教練後研究看多了, 韓劇也看多了, 覺得韓星身型才是皇道. 經多年不斷病態研究下, 放棄了傳統式練法, 現專精於用現代運動科學訓練方法去練出Model身型.

擁有6,7間機構認證資格, 是Precision Nutrition香港區三位Level 2教練其中一人, NSPA- Certified Program Design Specialist 全職Freelance健身教練.



詳細專業資歷請參考--> 關於健身教練Frank Choi


聯絡方法:
Whatsapp: 6123 2927
Email:        hs.choi@mensa.org.hk
Facebook pm我也可以, 詳見下:

更多健身資訊, 歡迎加入我的Facebook專頁~ 
Facebook 專頁 - 私人教練 Frank Cho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